广东省科技厅、广东省贸促会、广东工业大学组成帮扶团队进驻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,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澳洲蓝龙虾养殖技术,首批澳洲蓝龙虾7月24日抢“鲜”出塘星星配资,标志着这一科技兴农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“做好农产品,销路是关键。我们瞄准中高端市场,差异化竞争。”广东省科技厅驻东源县仙塘镇工作队队长周兆明透露,目前已和深圳一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,并将逐步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和河源本地市场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小龙虾产量超300万吨,市场趋于饱和。而澳洲蓝龙虾因出肉率高等优势,被业界视为升级产品。
项目缘起于2024年大湾区科学论坛。帮扶工作队在数百项科技成果中,相中了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澳洲蓝龙虾养殖技术。“这种虾虾青素含量高,耐运输、市场缺口大。”周兆明介绍,经专家勘测,东江流域优质水质与澳洲蓝龙虾生长需求高度契合,最终选定仙塘村33亩临江地块,仅用60天便完成从荒地到养殖基地的蝶变。
项目规划“虾之源、虾之缘、虾之圆”3个阶段推进。首阶段通过建立产学研小院,整合中国科学院、广工大及龙头企业资源,开展塘虾、稻虾、荷虾3种模式试验。目前基地已建成10个养殖池,预计年综合效益达5000元/亩。
基地采用无人机巡检、智慧养殖系统等数字化手段,配备尾水处理设施。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出育苗与饲料核心技术,使存活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。“我们正推动从自然养殖向工厂化转型星星配资,降低农户参与门槛。”参与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、广东省虾蟹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罗鹏表示。
项目创新“科研单位+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由帮扶单位承担前期风险。省科技厅专项支持研发的“智慧仙塘”系统实现远程监控,水产品种创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设立野外基地。今年5月,澳洲蓝龙虾产学研小院正式揭牌,成为省科技厅与广工大在“百千万工程”中的示范项目。通过“保底收购+技术培训”,项目带动周边20余农户参与养殖。
当地政府正规划建设加工产业园,省贸促会将推动澳洲蓝龙虾出口RCEP国家,广工大设计学院已启动品牌视觉系统开发。“未来要像阳澄湖大闸蟹那样,让消费者认准我们的虾。”仙塘村党支部书记潘惠创信心满满。
该项目是广东“科技赋能农业”的典型案例。周兆明表示:“我们将总结‘仙塘模式’,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向县域流动,让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。”
来源:河源日报
记者:雷宇烁
编辑:谢少娜
二审:李天鸿
三审:胡剑廷
美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